服务热线:020-82819162、 13928931255
绿色生态葬区现已发售,生态节地葬:4800元起!
20191106143443342
园区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光明村
前台电话:020-82819162、82495422
邮政编码:511390

广州服务联系
服务电话:020-82495422、28946303
邮政编码:510030
Q Q 微信:154493898 工作时间在线
Latest News
最新资讯

石头留痕著青史 -------记“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1-06 分类:碑文墓志
2019年已经到来,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重庆的老知青联谊会重庆支边战友联谊会重庆知青联谊会中国重庆老三届知青联谊会重庆女知青联谊会等等许多知青团体和个人,已经决定组织知青队伍前往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参观考察并将会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纂文立碑

“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坐落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永宁镇印合湖区。苍溪县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重庆,南充等地知青上山下乡的落户地。碑林的每一座石碑,凝聚了知青们的一片真情。

(一)青春岁月

提起“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最初的策划创意,首先要提的是履痕、石尚泉夫妇和石尚泉的弟弟纪林。

履痕是68届初中学生,1969年3月履痕与同学们一道离开学校,到苍溪县东溪区田菜公社东方红四队插队。那是一个座落在“七里坡”半山腰上,靠天吃饭的贫困小山村。1970年10月,履痕转队到了离东溪区100多公里的长征三队,直到1972年11月入伍参军。

石尚泉是重庆北碚区天生民中初67级下乡苍溪的知青。1969年3月,未满18岁的石尚泉与刚满15岁的弟弟纪林下乡落户到了苍溪县五龙区永宁公社长征四队。1970年12月修建大队刘家梁水库工地上,与履痕相识。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他们一起排练节目,一起爬山涉水下乡演出。共同的辛劳,共同的快乐,让他们相知相爱!

许多同学,知青朋友都陆续地被招工上学调离。石尚泉姐弟俩因家庭出身问题,无论表现得再好,要想招工回重庆都是一个难事!能够分别调到公社和大队农机站,这已是公社,大队及生产队的干部社员们对姐弟俩最大的关怀和照顾了。

1976年履痕探亲商量结婚。石尚泉觉得自己的家庭出身问题,已经让自己深陷其中,他能参军是县区公社,大队及生产队的干部群众努力推荐的结果,不能让自己的家庭出身问题再连累他。俩人商量决定把婚期延后。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石尚泉非常兴奋,决定博一搏,拼一把!但让她万万没有想到,命运又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由于体检不合格而与大学擦肩而过!

直到1979年10月,已经28岁的她才搭上了“知青大返城”的末班车,调回父亲所在单位。

履痕复员在四川省石油公司苍溪支公司工作。1991年调入西南农大工作。

纪林从15岁开始在农村插队落户八年,到23岁时因三抽一政策,调到北碚交通局下属朝阳运输公司。

石尚泉回到家乡北碚。1981年她和履痕相恋十年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二) 不忘初心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忘不了知青当年那一段历史,忘不了心中曾经的承诺。他们决定要把知青当年那一段历史中的点滴镌刻在石碑上,留存下来。

2005年9月,一次家庭聚会闲聊时,履痕提出:我们都快退休了,争取退休前在下乡的地方做点什么实事。石尚泉、纪林表示赞同。后经反复商议初步议定,先做一个规划,然后推动当地政府申报立项实施。考察经费他们自己分担,开始了一个艰难的奋斗历程。

2006年他们开始利用寒暑假期,每次往返近千公里的路程,对苍溪的龙山、文昌、东溪、歧坪、元坝、五龙、山川、城郊分片区进行考察。

2007年写出题为《中国苍溪深丘山地农业科技示范规划》的初稿。提出苍溪全县化成四个片区,两个经济走廊,三个黄金节点。通过乡村文化旅游来拉动第二故乡经济发展。

2009年,700多名重庆北碚区知青在苍溪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年周年”返乡活动。这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知青和老乡们的情谊。夫妇俩回到当年落户的生产队后,与老乡就建设知青文化碑林,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事,征求意见。村社的父老乡亲虽然对这件事不太明白,但对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共呼吸、同劳动、肩挑背磨十来年的知青,表示信任和支持。有了乡亲们的表态, 他们就更加踏实了。

2009年暑假期返乡,履痕在当年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曾任村支书,生产队长的刘继荣陪同下,结合规划初稿实地走访反复考证,进一步修改,定稿《印合湖乡村旅游规划》。目的是通过知青文化碑林这个人文景观建设,留下知青故事,为国史作补遗,并带动乡村文化旅游。

知青文化碑林,属知青文化板块。他们选择在永宁、五龙、山川黄金节点的顶点,恰好在五龙的印合村与永宁的兰池村坪桥村之间。这也许是天遂人愿吧,兰池村就是他们夫妻当年下乡的永宁公社长征大队。

为了争取“知青文化碑林”与“乡村文化旅游”规划能得到当地各级政府的关注支持,申报立项。他们不停的在各级、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游说,奔走呼吁;联系村组村民,反反复复的宣传,讲解建造碑林的现实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联系所有社会关系,忍辱负重,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初心,建设知青文化碑林努力前行!

2009年国庆节放假期间返乡,履痕与兰池村三社组长刘继荣仔细畅谈建碑林的事,得到理解和支持,达成共识。11月, “苍溪县印合湖知青文化村雨坛包知青碑林筹建组”成立,成员履痕、石尚泉,刘继荣。

2010年春节,履痕返乡与村民谈《印合湖村旅游规划》,对村民有什么益处,以及建设知青文化碑林的目的意义。受到返乡农民工、原村书记杨润生与返乡青年们支持,在组长杨洪平主持下,连夜在其家召开新老干部、党员、退伍军人、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由履痕给村民讲解规划,以及建设碑林的好处和意义,希望抓住高速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参会人员一致同意,一致表示配合,利用春节务工村民返乡机会,分别做好思想工作。

2011年春节前,履痕返乡,由刘继荣和三社组长杨作举陪同,与村民洽商碑林用地和寻找当地石材准备做碑。5月履痕退休后,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年底落实第一块碑所需的土地。在原兰池村村支书杨润生的倾力协调、耐心说服,带头支持下,村民们陆续在无偿使用土地协议书上签了字。为了进一步落实到位、履痕还不远千里地自费专程去河南洛阳,找到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协商好支持家乡碑林建设事宜。

2012年春节,履痕与村民土地使用权人杨开武、杨润生、杨海生签定第一份长期无偿用地协议,经生产队全体村民、村社集体、组长、村委书记、村长签章认可。第一块高三米多,宽一米多,厚六十公分的青陶石知青碑,在雪花飘零中,终于竖立起来了:

减字木兰花《千数知青赴龙岗》

沆瀣路上/雾里行车激情扬/脚下山川/风卷彩旗跨泥浪。

此去何方/宋江山雾迷茫茫/腊月指示/千数知青赴龙岗。

当履痕和参与竖碑的村民,目睹竖立起来的碑,诵读著这首表现出1969年春季, 数千知青下乡到苍溪的情景的“碑文”时,所有在场的人兴奋无比,合影留念。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随著土地的逐步落实,石碑一块一块的立起来了。

他们的行动感动著当地的乡亲们。兰池村三组除了外出务工的人员外,在家的男女老幼,在组长杨作举、原村书记刘继荣,老同志杨开武带领下, 20多人自发无偿义务出工参与了碑林的初期建设。村民们靠背兜背、手推车拉、向山上运送水泥、河沙、石子、砖。G75高速公路第五工区动用挖掘机支持,打了35米与15米巨型碑基础垫层各一个,打山顶引导碑基一个。当年完成当地石材竖碑13座。

这时已经退休的履痕、石尚泉夫妇为了弥补资金上的困难,两人分工,履痕负责跑规划推介与碑林建设,石尚泉应邀去校生物研究中心上班,将所得不多的收入与退休工资中抽出的部分一起用于碑林建设。可以说,他们为了早日把第二故乡的人文景观知青文化碑林建起来,留下一段知青遗史十零;为了把故乡的乡村文化旅游推动起来,让父老乡亲们多一条挣钱的路;真正是达到了不忘初心呕心沥血的地步了。

2013年5月,共签订知青碑林无偿用地长150多米,宽5到10米,约三亩土地,涉及土地使用权人五户。竖碑也增至17座。

(三)聚沙成塔

2012年开始建设碑林起,重庆、四川、甘肃、西藏及全国各地、甚至旅居海外的知青个人和群体陆续前来参观考察,出资竖碑。

2017年3月22日至24日,在苍溪县梨花节之际,“第二届知青文化旅游节暨知青文化研讨会”在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召开。重庆知青、四川知青、旅居海外知青,重庆留苍知青、苍溪知青共约800人,在印合湖边的村委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知青文化碑林开园仪式,当地村民约600人参加。

2018年10月,为进一步加强“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建设,把这座全国唯一最大的,以讲知青故事为主的知青文化书法碑林建设好,做大做强。经知青朋友建议,“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筹建组,更名为“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扩建组。其宗旨是:宣传正能量,十零知青故事,宣传真实的知青文化历史,传承知青精神,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复合经济发展为本。

11月,“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已完成由兰池村三组、八组、一组村民无偿提供给碑林用地20来亩;已经完成竖碑110多座,完成投资100余万元 (不含村组村民无偿提供给碑林用地的折算资金以及村组村民和地方企业无偿支持的人力与物资)。其中政府投资约52万元。兰州知青禄美君、王秋霞、杨华捐款300元;履痕、石尚泉、纪林和建生出资35万元;海内外知青集体和个人竖碑投入资金约13.87万元;其他知青捐资竖碑款6300元。

走进“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潜下心来静静地品读每一座石碑上的文字,都承载著抺不掉的历史。细细品味,它会让你因觉醒奋进而会心的笑,会让你痛苦惋惜而沉默流泪……那的确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站在半个世纪前收留履痕到长征三队的已故大队长杨开文及子女竖立的石碑《乡谊长留天地间》时,就会被川北人民那种善良、朴实的胸怀而感动万分。

“大会小会一句话/知识青年迎进家/兰池来了一二十/都是十六七岁娃/同吃同住同劳动/战天斗地学庄稼/风雨炼成肌肤黑/脱胎换骨受教育/相辅相诚交至亲/喜逢盛世倍惜珍/历尽沧桑真情在/乡谊长留天地间”。

“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始于几个知青。伴随著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它实际上已发展成为海内外知青共同建构的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物。

在采访中,当我们目睹年近古稀又重病缠身,还在为知青文化碑林奔波的履痕时,心中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也许你要问:他这是为了什么呀?他爽朗地笑著告诉我们说,为了让后世了解“上山下乡”运动和“知识青年”群体,为了多维度多层次地为历史提供丰满的真实故事。

2019年已经到来,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重庆的老知青联谊会、重庆支边战友联谊会、重庆知青联谊会、中国重庆老三届知青联谊会、重庆女知青联谊会等等许多知青团体和个人,已经决定组织知青队伍前往“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参观考察,并将会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纂文立碑。为留下知青这一代特殊的历史文化,共同建设好碑林。

【插图照片文字说明】

(图1)碑林讲述“知青故事”。

(图2)座座石碑蕴含“青春记忆”。

(图3)知青文化碑林的创建者履痕(右)、石尚泉夫妇。摄于2007年,他们考察苍溪村时在原生产队留影。